密勒日巴大师歌集
      
          
    卅八篇 牛角的故事
      
	   敬礼上师。 
      尊者密勒日巴对已得开悟的瑜伽母萨来娥作了训示和利益之后,就前往巴库去迎接心子惹琼巴,途中在白则朵堡暂憩。其实惹琼巴正行至巴库,他的心中不觉生起了一些我慢。密勒日巴在光明定中清楚的看见这个情形后就前去迎接他。父子二人终于在巴库平原相遇。 
      惹琼巴心中想到:“我已两番前往印度,尤其是这一次奉了上师的命令,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原故(前往求法)。上师尊者的慈悲和加持力固然很大,但是对(佛学的教理)和圣理二量我却(比上师)更为善巧通达。这次他来迎接我,我对他顶礼时,他会不会也回报我一个礼拜呢?”一面想着,一面就把弟普巴赠送给尊者的檀香木手杖奉给尊者,然后向尊者顶礼,可是尊者连一点回礼的意思都没有。惹琼巴心里就很不高兴,脸上也露出点不满的态度。但仍启禀尊者道:“师父啊!这次我去印度的期间,您在哪里居住呀?身体安康吗?现在我们主仆(1)二人要到哪里去呢?金刚弟兄们现在都身体康健吗?”尊者忖道:“惹琼巴果然沾染了些外道的邪气,为魔所摄,无论如何,这样的我慢会成为他的中断障的,我应该予以方便除遣。”于是就微笑着唱了下面这首歌,回答惹琼巴: 
    我乃雪山瑜伽士,身乐法尔中围(2)广, 
      已净五毒我慢故,身心安乐无不适。 
      世间贪欲尽断故,独居自在乐融融。 
      已舍苦薮(sǒu)之家累,不聚财物心自乐。 
      不求广闻为学者,心无挂累行善乐。 
      不逞口舌与我慢,无言离诤恬然乐。 
      不知隐藏与矫揉,心离预筹自然乐。 
      不求名闻与恭敬,口舌是非自寂乐。 
      任至何处皆安乐,任著何衣皆安乐。 
      任食何物皆安乐,我乃时时快乐者。 
      密勒日巴汝慈父,依于马尔巴恩德故, 
      法界轮涅一切法,圆满尽摄此心中。此即时时乐瑜伽。 
      金刚弟兄诸惹巴,身体康健甚安好,皆在深山修禅观。 
      吾子惹琼金刚称,适自天竺归来耶? 
      旅途身心劳顿耶?智慧明觉锐利耶? 
      歌喉兴致爽利耶?依于师教行持耶? 
      此番前往印度去,已得所求正法耶? 
      千奇百怪诸口诀,尽如汝意得获耶? 
      真实功德虽未具,心却自满自得耶? 
      所作所行一切事,与利他义相合耶? 
      惹琼今自远方归,迎汝特为歌此曲。 
      惹琼巴以歌答道: 
    尊奉上师咐嘱故,此番前往天竺国, 
      路险途遥多怖畏,备尝艰苦难具说; 
      然我所获甚丰盈,曾谒弟普真言主, 
      面见稀有之本尊,空行授记吉兆现, 
      我所欲求之口诀,诸如气脉网轮诀, 
      平等心行外明镜,大乐口授灿明灯, 
      自心明镜三昧耶,妙药证悟光熙日,胜行流水之利剑(3), 
      自然解脱大手印,无死甘露之精华,皆悉获得无有余。 
      此外如金之法要:指示中阴之心法,安住禅定之妙诀, 
      三诠表义五宝法,六种成就之修道,世间愿求之口授, 
      不可思议诸妙诀,由众空行而摄集, 
      上师佛陀咸欢喜,与我心意合为一,成就花朵如雨降。 
      各种善兆胜因缘,如缨络蔓系我头, 
      诸佛以食哺啜我,以导引诀置我手,发吉祥愿作送别。 
      大事因缘如愿成,欢喜雀跃似旭升。 
      今日重见我上师,祈以慈悲赐观察, 
      我所求得诸妙诀,无身空行众法聚, 
      令使事业增长故,为作供赞敬纳受。 
      歌毕,惹琼巴就把(从印度求得)的经书供给尊者。尊者为了断除惹琼巴的我慢,歌道: 
    噫戏!吾子惹琼巴,自幼抚汝成人者, 
      暂息骄慢与夸大,且听汝父歌此曲。 
      此曲意深如金蔓,悦耳妙音为汝歌, 
      歌义若觉与理合,应善持守铭记心。 
      无身空行之法聚,自有空行作供赞。 
      贵人恃傲以凌人,常在恶人刀下死。 
      富人吝啬所聚财,常为怨敌所享用。 
      无度吃喝与享用,是为饥饿早死因。 
      人若不守己份际,越量而行终自毁。 
      为官欺民凌仆属,终必殃国毁乡园。 
      仆役若不敬主人,是为自取不幸道。 
      法师若不持律仪,势必毁损佛教法。 
      若不隐密空行诀,是为扰怒空行因。 
      汝今持诀之傲慢,是乃趋入邪途兆。 
      喋喋空言说法要,必毁修观善觉受。 
      汝今自傲大骄慢,终将舍弃上师教。 
      弟子若不敬上师,必招苦中之苦报! 
      修士不能依山住,必招忧伤与毁损。 
      学佛若不舍亲眷,必难破障获成就。 
      博学若不实修行,乃为耻中之最耻。 
      比丘若不持戒律,实为羞中之大羞。 
      我子惹琼应谛审,我今所言亦善否? 
      所言若合汝心意,应善持守铭记心。 
      若觉我言无道理,汝可随意而行之。 
      我乃惧死一老残,无暇空言聊闲天。 
      汝乃青年自傲士,目空一切我慢者, 
      纵以善言来相劝,汝反责怪回白眼, 
      具恩译师马尔巴,祈赐恩泽大加持,令我贫士舍八法。 
      唱毕,就把惹琼巴所供的经书和檀香木拐杖拿在手中,以神足通向前飞驰。惹琼巴拼命追赶,跑得上气不接下气,仍旧赶不上尊者。惹琼巴一面追一面唱道: 
    父师慈悲祈垂听,人子岂能违父意? 
      惟求受纳我法供,清净无垢诸口诀,今悉供奉父师前。 
      无身空行各法要,空行亲自教导故,已断增损与错误, 
      深而又深诸法诀,已得印可无少疑。哀祈慈父垂察鉴。 
      其他尚有长寿法,空行指示之密句, 
      金刚身之实相义,成就胜母之心要,皆供尊者上师前。 
      此外护虎甚深诀,治疗疾病及降魔, 
      种种妙法如溶金,皆供尊者上师前。 
      我肩背有六王药,勇父勇母诸妙物, 
      为报慈父恩德故,我今供奉尊者前。 
      药王檀木之拐杖,空行亲自执持者,罕世稀有无价宝, 
      密主弟普所赠送,我今供奉尊者前,祈尊垂鉴珍视之。 
      疲累欲死惹琼巴,哀祷父师兴悲悯,令我暂歇得喘息。 
      诸布施中此最胜。若能布施饥渴者,恩德广厚极殊胜, 
      慈心善言施财物,周济贫困功德深, 
      照顾迷途示正路,一切诸佛之愿誓。 
      惹琼巴一面唱一面跑,尊者在前面一边飞驰,一边静听。惹琼巴唱毕此歌时,尊者也停住下来,席地而坐,向惹琼巴歌道: 
    父子意合甚善哉!处众和睦是真主, 
      父子若能意相投,是为王中之胜王。 
      与众不和恶人兆,与父不睦被魔牵; 
      是故践履善行时,应与汝父意相契, 
      偿报母恩此心安(4),与人无忤自庄严, 
      道伴法友相处时,令彼心悦得成就。 
      若能令师心欢喜,必得(殊胜)大加持。 
      人若少慢离自傲,诸事成办必较易。 
      学佛应改恶习性,容忍讥毁乃真慈。 
      谦让自能得美誉,持戒必需无隐私。 
      常与尊者相伴随,功德法尔自然生。 
      心若坦荡少计较,口舌是非自然无。 
      心若调柔并向善,胜菩提心自增长。 
      达士怀恕能亲民,愚人难分恩与仇。 
      无身空行之法聚,以道观之离益损。 
      弟普真言心要法,较汝我更因缘深。 
      马几成就佛母处,难寻胜我之弟子。 
      空行佛母之密诀,若不示我将示谁?! 
      铜绿黄金曼陀中,我曾多次享会供, 
      金刚亥母本尊佛,多年相伴较汝亲。 
      勇父空行诸净土,无不与我因缘深! 
      汝之所行及一切,我心对汝之关怀,较汝自己尤为深! 
      噫戏!吾子莫骄慢,随我深山习禅去! 
      尊者唱毕此歌后,主仆二人就同时向(巴姆巴通)行去。这是“牛角的故事”之上篇。 
      却说尊者父子二人在途中行路之时,惹琼巴心中想到:“这回如果是换了另一位上师,我此番从印度归来,一定会对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的。但我这位上师他自己的衣着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码的。连他自己都这样(褛衣敝食),那里还谈得到款待我呢?我从印度学了这许多的密乘大法,不应再以苦行方式来修习菩提道;应该以享受欲乐的方法去修行才对!”他一面想一面生起大我慢,对尊者也生起了恶劣的邪见,密勒日巴立刻就知道了。这时,在道路的中间有一个(被弃置了的)牡牛角。尊者就对惹琼巴说道:“你把这个牛角捡起来,我们带走吧。” 
      惹琼巴心中想到:“我的这位上师有时说(修行人)应该什么也不要。有时‘他的嗔心却比老狗还狠,贪心比老丐还大。’用这个俗话来形容他真是恰到好处了。这个废牛角么,既不能吃,又不能喝,究竟有什么用处呢?”于是就对尊者说道:“算了吧!这个毫无用处的东西,还是不要它吧!” 
      尊者道:“捡起这样的东西,还不至于增长贪念,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的。”说着尊者就自己将牛角捡起拿在手中。 
      二人行至巴姆巴塘的平原中央处,其地一片平旷,连一个小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。此时本来无云的晴空中忽然黑云密集,狂风骤作,极大的冰雹满天狂袭下来。惹琼巴连看一眼尊者的时间都来不及,赶紧两手蒙著头。过了一会儿,冰雹狂降之势稍缓,惹琼巴四下寻找,却不见尊者的踪影,他就坐在地上略事休息。忽然看见附近一块高地上有一个牛角,牛角的前面好像有尊者说话的声音。惹琼巴就走向牛角的前面,心中想道:“这像是刚才尊者拾起的那个牛角呀!”于是就弯身下去准备将牛角捡起,可是无论用多大的劲也拿它不动。惹琼巴就俯身以面腮著地,用眼向牛角的内部看去,只见牛角并未较前长大,尊者的身体亦未缩小;就如一面镜子中能看见广大(的山河)一样。尊者安坐在牛角的狭窄处(5),向惹琼巴歌道: 
    上师加持入我身,此身若与凡夫同,何堪成为大修士? 
      现以化身显神通,惹琼子兮应顶礼! 
      上师加持入我口,口若妄言或绮语,何堪成为大修士? 
      我歌多富妙口诀,惹琼子兮应善思! 
      上师加持入我心,心若纷起诸妄念,何堪成为大修士? 
      神通明体广大现,惹琼子兮应皈敬! 
      惹琼见地似野鹫,时飞高空时降地, 
      如是高低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。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 
      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 
      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 
      惹琼修观似日月,有时明兮有时暗, 
      时暗时明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 
      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 
      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 
      惹琼行素似山风(6),有时急骤有时缓, 
      时急时缓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 
      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 
      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 
      惹琼证果似稼禾,有时好兮有时恶, 
      时好时恶不稳固,应趋坚中兮善思维!应舍放逸兮布衣行! 
      你我父子若相等,何不速入此牛角? 
      牛角内藏大宫室,广大宽敞甚舒适! 
      若于微妙因缘法,此心随意得自在, 
      则能进入此牛角,享用宫屋之舒适! 
      子兮!吾今呼唤汝,速入此屋伴老父, 
      父唤子归子应归,为子之道应如是。 
      我乃年迈衰残人,生平从未到印度,身微路险未远游。 
      惹琼青年身健壮,曾往印度游学去, 
      参访众多成就者,依止博学善知识; 
      如今已为大贵人,应住广大舒适屋, 
      乾枯废弃此牛角,何能增长我法执? 
      是故吾子惹琼巴,应入牛角内室居! 
      惹琼巴想道:“看样子,里面地方很大,容得下我应无问题。”想着就尝试着钻进去,努力钻了半天连头或手都进不去。惹琼巴想到:“尊者的诛法也许灵也许不灵,但他的降雹本领(7)却是真的!”一面这样子妄想,一面以颤抖的声音用嘴对着牛角口唱道: 
    上师尊者祈垂听,汝子惹琼金刚称, 
      见修行果及觉受,或高或低或明暗, 
      或缓或急各不同,皆离贬奖任置之; 
      无论布衣乾或湿,子皆祈祷我师尊, 
      父子平等或不等,子皆祈祷我慈父。 
      尊者听了惹琼巴的祈求后就从牛角中出来,向天空中作了一个手势,风立刻就平息了,云霾也散开了。太阳出来照得大地暖融融的,惹琼巴的布衣一会就晒干了。二人在地上坐了片刻,尊者说道:“也许(刚才的风暴)是由我的诛法咒术所引起;但是我(一开始)就知道你的印度之行原是不必要的。因为我觉得大手印及那诺六法已经足够我的需要,所以我从来就没有打算去印度,你这次去印度求得所欲的法诀非常之好。” 
      惹琼巴说道:“师父啊!我现在真是饥寒交迫,我们到那边牛毛帐篷处去讨一点食物来吃吧。” 
      尊者说道:“但是现在不是乞食的时候呀。” 
      惹琼巴说:“可是我现在肚子实在饿了,无论如何也去讨点饭来吃吧。” 
      尊者说道:“既然如此就去吧!按照习俗和因缘我们应该到前面的第一家那个大帐篷去乞食才对。” 
      惹琼巴却说:“行平等乞食要不畏富,不傲贫,所以我们应该到那最后一家小帐篷处去乞食。” 
      于是二人就走到那座黄色的小帐篷门口,向内招呼作乞食的要求。里面走出来一个面貌狰狞的老太婆说道:“好的瑜伽行者能够无分昼夜的安贫如常;这类人,我们就是拿东西去供养也不会受纳的。像你们这些贫嘴的人,(吃了)自己的那一份嫌不够,还要到别人那里去打主意!我家中的食物已经在今天早晨布施光了,你们最好到别家去要吧。”老太婆恶狠狠的说了这些不客气的话以后就进里面去了。 
      尊者说道:“今天看样子是没得吃了,太阳也快下山了,不如找个地方早点睡觉吧。”于是二人就在帐篷的对面安睡下来。到了中夜时分,听见帐篷里面有众人喧闹的声音,到了后半夜闹声渐息。次日清晨太阳出来时尊者说道:“惹琼巴,你到对面那所小帐篷里面去看一看。”惹琼巴依嘱进入帐篷一看,说道:“里面除了昨夜那个吝啬的老太婆(的尸身)外,什么都没有了哇!” 
      尊者道:“既然如此,我想在帐篷里面的地下某处,大概会藏有吃的和用的东西吧。”原来这个地区正在闹瘟疫,这个老太婆的大限也已经到来,竟在泼口恶语之后悄悄的死去了。她的所有财物都被附近的牛场娃拿得精光,只剩下一小口袋的黄油、干酪和熟麦粉,以及一铜匙的酸乳酪。尊者见了说道:“惹琼巴呀!一切诸法都是像这样的。昨晚这个老太婆还那样的珍惜她的财物,今晨却什么也没有了。 
      我俩就是目睹此事的见证人(8),所以,人应该向乞食者布施才对啊!” 
      于是师徒二人就把老太婆剩下的一点食物作供品,为她作了一个会供。然后惹琼巴就把会供所剩余的残食包好背在肩上准备起程。但是尊者说道:“惹琼巴啊!要吃死人的食物就应该替死人消灾。世上有一句话说:‘年青人要作事和生产,老年人应该消费和享受。’所以现在你应该背起这老太婆的尸首,我在面前为你带路。” 
      惹琼巴害怕会被死尸的污障所染,满心不情愿的背起老太婆的尸首,由尊者在前面领路来到一处沼泽地。尊者说道:“就把死尸放在此处吧。”(惹琼巴就把死尸放在地上),尊者将拐杖插在女尸的心间说道:“惹琼巴啊!一切众生都会这样的死去。可是人们却根本忘却了‘死之来临’!所以多半自绝学佛之因缘。我们二人也应该时常深加警惕才对。”于是就向惹琼巴唱了下面这首无常幻化六种譬喻歌: 
    噫戏上师恩,深浩难思议!无常铭心骨,心自向佛法, 
      一切之所行,自然与法合。人若常念死,必克懈怠魔。 
      无常难预测,死期难自知,昨夜老婆子,今已成尸骨。 
      吾子惹琼巴,勿傲勿顽强,虚心凝神听,老父之教言: 
      我观外境时,见一切诸法,无常不暂住,恍如昨夜梦。 
      念一切如梦,悲感心难安。惹琼应深思,断惑求解脱! 
      思兮怀正道!想兮念佛法! 
      吁嗟此肉身,贪乐欲难填!纵然满其愿,终为苦恼因。 
      此身臭皮囊,内贮众秽物,子兮莫自傲,思维此歌义! 
      细观此身时,知为无常法!如乾闼婆城,虚幻无有实, 
      念此心畏惧,悲感意难安!惹琼应深思,断惑(9)求解脱! 
      思兮怀正道,想兮念佛法! 
      人若怀恶心,必难得安乐,心乱念头多,是为悔恼因。 
      性情若暴恶,自恼自寻苦。是故子惹琼,应息诸妄念! 
      舍却众贪欲,思维此歌义!内观此心时,知为无常法, 
      须臾不暂停,如彼林中雀,念此意难安,一心向佛法。 
      惹琼应决志,常年依山住,思兮怀正道!想兮念佛法! 
      还观此呼吸,命息如悬丝,随时皆可断,如昨夜老妪。 
      故于今生事,不应起贪著。吾子惹琼巴,善思此歌义! 
      内观此动息,无常似晨雾,晨雾速消亡,逝空渺无迹, 
      念此我心悲,感叹意难释,惹琼应坚志,断此变动法! 
      思兮怀正道!想兮念佛法! 
      性恶之亲友,伴之必招损,到处兴是非,口舌无已时, 
      如彼老妪邻,作害不作益。吾子惹琼巴,希求莫太奢! 
      谛听并思维,此歌之义理。我观众亲侣,常伴之密友, 
      悟彼无常性,如市集过客。难聚终必散,无有真实义, 
      念此我心悲,感叹意难释。吾子惹琼巴,应舍亲友执。 
      思兮怀正道!想兮念佛法! 
      自己所积财,终为他人享,三有轮回道,业性本如是, 
      悭吝所积财,终随他人去,如昨夜老妪,所有尽荡然! 
      吾子惹琼巴,心莫生贪念,谛听并思维,此歌之义理! 
      冷眼观财物,辛勤之所聚,无常不可恃,如群蜂采蜜, 
      艰辛所聚物,终为他人享,念此我心悲,感叹意难释。 
      惹琼应努力,开启自心藏!思兮怀正道!想兮念佛法! 
      歌毕,二人将老妪之尸骨埋葬妥善,并超度其神识入于法界。将剩下尚能食用之食物带在身上,向百则之杜远聪行去。 
      这是“牛角的故事”的第二章。 
      尊者父子在百则暂住的时候,惹琼巴心中出现了许多觉受,在非常欢喜的心情中,他心中涌出种种的念头来。尊者立即察觉到了,随后就问他道:“你发生了些什么样的觉受呀!”惹琼巴答道: 
    当我依师共住时,自觉身如极利刃, 
      能断内外诸惑障,念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众人群中共坐时,自觉身如灿烂灯, 
      能释口诀极明了,念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雪山顶尖冥坐时,自觉身如白狮子, 
      力能降服一切众,念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红崖山畔静坐时,自觉身如大鹏鸟, 
      无惧浩海之波涛,念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漫游山川诸国时,自觉身似小老虎, 
      于所触境无贪恋,思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亲友眷属集会中,自觉身似白莲花, 
      世间污秽不能染,思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身处尘嚣人稠时,却似一粒水银珠, 
      凡所触处无滞碍,思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具信徒众共住时,自觉我是小密勒, 
      随意能唱口诀歌,思此不禁心快乐! 
      能获此乐上师恩,心离整治即佛陀! 
      尊者听后说道:“如果这些觉受不与我慢相杂,那就是得到上师的加持了,颇为难得,可以说是很好。但是这些觉受却需要如此的‘见’才能(合乎正道);这些‘见’看样子你好像还没有得到。 
    心底深处起悲时,我见三界诸众生,如处火宅洪炉中。 
      耳传能诠之口诀,心底深处受纳时,如盐溶水成一味。 
      智慧于内开显时,‘是’‘非’疑惑(顿时断),根本后得梦醒觉。 
      深观产生大乐时,所显诸法自解脱,如水蒸气消太空。 
      契入所观体性时,实相明体智慧现,如彼无云大晴空。 
      动心清浊已分时,本来明体智慧现,明朗如净水银镜。 
      赖耶融入法身时,投生取有(10)此蕴聚,如足踏蛋立粉碎! 
      执著之绳切断时,各种次第之中阴,如蛇伸直解盘结。 
      解脱取舍诸行时,此心离作安然住,如彼雄狮三力圆。 
      显明、空明、智慧明,与此三明相伴时,如日光耀无云空; 
      此时境、识各自分,如分马群与牛(羊);心与蕴聚系绳断! 
      我已利用人身宝,瑜伽行道事已毕。 
      汝亦有此觉受耶?惹琼子兮莫傲慢! 
      惹琼巴听了此歌后,心意改正了许多。此时天已大亮。尊者说道:“现在让我们父子二人到拉息或笛色雪山,那些无人迹的地方去修行吧。”惹琼巴说道:“我现在身心已疲劳欲死,急需到一个离城镇不远的寺庙中去休息几天,才能回复疲劳,现在这个样子怎么能够去旅行或修持呢?” 
      尊者说道:“一个人如果从心底深处想去修法,他像这样去也就够了。”于是就唱了下面这首《八种满足歌》: 
    以身为寺亦足矣,身要(11)即是佛宫殿! 
      自心上师亦足矣,决信即是最胜士! 
      外所显现一切境,即是佛陀之经典, 
      知境即经亦足矣,众显皆为解脱喻! 
      三昧为食亦足矣,禅定能获佛加持(12)。 
      拙火为衣亦足矣,暖乐即是空行衣! 
      斩断亲缘亦足矣,独居即是天中尊! 
      远避仇敌亦足矣,仇敌无非路客耳! 
      内外一切诸障碍,修观空性皆能除, 
      深观空性亦足矣,种种幻变皆心现! 
      修行正道应如是,违此即是入歧途。 
      我已年迈死期近,无暇与汝作空谈, 
      汝乃青年身健壮,难纳忠告与益言; 
      傲慢贪着入邪故,直言规谏成剩语。 
      若愿修行随我来,不愿随汝自意去! 
      唱毕,尊者就起身准备离去。惹琼巴立即拉著尊者的衣服,唱了下面这首《八种不足曲》来回答尊者: 
    以身为寺虽然可,仍需床榻卧此身, 
      风雨无情袭一切,仅持此身不能足! 
      自心上师虽殊胜,仍需上师示此心, 
      祈祷必需有皈境,仅依自心仍不足! 
      显境虽能作经典,惑疑障难终难免, 
      释疑必需依圣典,无经可依岂能足? 
      三昧为食虽然可,滋养此身需食物, 
      幻身亦需食维持,不依食物岂能足? 
      拙火为衣虽然可,遮身衣裤亦必需, 
      凡人孰不畏羞耻,赤裸无衣岂能足? 
      斩断亲缘虽甚善,途中难免遇恶人, 
      嗔怨随时皆可至,一味回避岂能足? 
      观空除障虽甚善,大力恶鬼心怨毒, 
      鬼魔我执难降故,除障仍需他方便(13)! 
      我今顺利来师前,师往何处我亦往, 
      侍师时时皆快乐,愿侍吾师常相随。 
      惟祈慈悲开许我,暂住村镇得苏息。 
      尊者说道:“如果你有坚定的信念,你就可以像我一样的行持适才所讲的‘自足之道’;如果没有信念,就会像你一样觉得总嫌不够似的。你如果决心不愿到那无人的山中去修行,我们就暂时先到博拓去说法吧!”于是师徒二人就向红崖博拓地区行去。 
      这是《牛角的故事》的最后一章。  
      
      本篇注解:       (1)藏文经典中对师徒关系之称呼有多种:如父子、主仆、师徒等皆是。从以上三种不同的称呼来看,密乘师生关系实是多重的或多方面的。 
      (2)中围:藏文dkyil.hkhor,直译为中围,即密乘之坛城也。众眷属皆围绕中央主尊而立,故名中围。 
      (3)水之利剑:不明其确指,大概是密乘之世间八种成就之一的“利剑成就法”。 
      (4)原文似只说“应酬报母亲之恩”。“此心安”乃译者就其隐含之意而申译的。 
      (5)此处所述正说明得高度成就之人,必能证入“大小无碍”之华严境界。故华严之事事无碍非仅能阐明最高之佛陀境界,亦能为修行人作一试金石及测量自己成就浅深大小之衡准也。 
      (6)原文意晦,直译或应为“惹琼行素一似黄色之土风”。 
      (7)惹琼巴此时心中很不满意尊者,对尊者所示现之“大小无碍”之境界与神通,全不在意。尽往坏处去想,因而连想到适才晴空中,忽然乌云齐集,降下冰雹来,这一定是尊者用了昔日所学之“降雹法”的原故,见密勒传。 
      (8)或译为:“昨天(她)所珍惜的这些东西,今晨却都遗留给我俩了!” 
      (9)原文直译应为反问句:“惹琼巴,难道你还不愿断惑吗?” 
      (10)此句之“有”乃三有之有,或三界之有。 
      (11)身要:是指修持禅观身体打坐时之各种姿态及要道也,如大日如来七支坐法,及马尔巴之坐姿五要诀等,皆属“身要”也。 
      (12)此句意晦,直译应为“止者天之父降也”。 
      (13)此句及上述数句皆为意译及申译。直译最后一句则应为:“是故仍有不足也!”但如此译则不易了解矣。  
       
	返回目录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