冈波巴大师全集·珍珠之鬘
    《珍珠之鬘》第一辑
      
    功德荟萃 
      
      
    第二十则 心外无法
            敬礼大宝上师! 
     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: 
      所谓的“界”和“(本知之)智”又是指什么呢? 
      ◆ 所谓的“界”,就是指从本元、本始、本初上本来就是自性清净与光明的心性; 
      ◆ 所谓的“智”,就是指一切轮回、涅槃诸法的表相与本性呀! 
      (假如我们希望了解)“一切轮回、涅槃诸法”(的表相与本性),一言以蔽之,就是要反观自心。 
      倘若我们证悟了此心,那么,一切(轮回、涅槃诸法),也就无不囊括其中了;另外,我们又须将“自心”,确认为就是“大觉”。 
      由于一切诸法都摄于此心,因而,若证悟了自心,就是那所谓的“秘密真言教法的大印殊胜成就”了。 
      所谓的“光明”,也就是这“自心”。 
    ◎心内有“见”1 
      假如真已修习(体会)了圣法,那么,我们就会不经更改地放下自心了。若能如此,那么,在(无所更改地放下自心的)第一刹那或是第二刹那等等时刻,若对此心生出了证悟,那么,那就是所谓的“大觉”了;如果我们更改了此心,那么,那就是流于了“心意的造作”。 
      (在这样实修的时候,)纵然是产生了沉没和掉举,但由于它们本是无根无基的,因此,(对于如此的实相,若能如实地了悟,那么,)那沉没和掉举,也就并不能对我们的实修,带来什么危害了。 
      (在实修方面,)无上恩师米拉日巴尊者,曾经这样教诲说: 
      犹如虹霓般地修习本尊之身及修菩提心,要知道,这两方面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,可是极端重要的啊! 
    ◎心内有“修”2 
      在日常行事的时候,我们需要一个宽松而不散乱的心识。打个比方说,这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牧人守护牧牛一样,我们也应该如此宽坦而不散乱地守护心识。 
      有关这层道理,如瑜伽母冈嘎达拉[义即“恒河度母”]也曾开示说: 
    
      
        子兮! 
          勿观外境勿观心! 
          勿发欲求勿多事! 
          勿怀希冀勿担忧! 
          心于怡处放而放!
                我的法子呀! 
                  不要去观察(外在的)尘境, 
                  也不要去观察(内在的)心, 
                  不要去(多)做事,也不要生发出欲求来, 
                  不要心怀希冀,也不要心怀忧虑, 
                  在哪里(充满着)喜乐, 
                  就应该在那个地方, 
                  把这个“心”呀, 
                  宽宽坦坦地释放开去! 
 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     我们应该像偈中教诲的这样(来宽坦而不散乱地守护心识)呀! 
      如果说要观察自心体性的话,就是要将此心从从容容地放下、鲜鲜活活地放下、原原本本地安放、宽宽松松地放下呀!要知道,这其中“相续不断”,又是极其重要的。 
    ◎心内有“行”3 
      至于说“佛果”,也是自心本自具足的。 
      有关这层道理,如至尊那若巴大师有偈亦云: 
    
      
        自性本是大觉佛, 
          以妄念故不见彼。
                “自性”本来就是大觉佛陀, 
                  但是,因为妄念的缘故, 
                  却未见到(自性)就是佛性(的真相)。 
 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   
      另外,至尊帝若巴大师也曾这样教诲说: 
    
      
        此俱生明知, 
          即是真如智; 
          除此之外我, 
          帝洛无所示。
                这个浑然天成的“俱生明知”, 
                  就是真如本知之智, 
                  (除此之外,) 
                  我帝洛巴再也没有什么可教示的了。 
 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   
      ◎心内有“果”4 
      ——冈波巴大师全集《珍珠之鬘第一辑·功德荟萃》第二十则竟  
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