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劫难有前定,专收罪孽人(图)摘自:《劝戒录》
大清王朝最繁盛的时期是从康熙帝到乾隆帝的一百多年里,史家称“康乾盛世”。到了嘉庆、道光年间,清朝开始由盛转衰,经济衰退,民间反抗增多,其中规糢最大的是在咸丰时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。 1850年十二月,在咸丰即位这一年,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邨建立太平天国,此后先后攻占永安、武汉、九江、安庆,1853年攻陷金陵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,并在此建立都城,改称天京。根据史书上的记载,在太平军攻打并占领南京前后,南京死了很多人。 时人张汝南在《金陵省难纪略》上说:“数百万生灵,城初破死者盖已不下数十万矣。”孙亦恬《金陵被难记》中也记载说:“统计城中之人被戕者、自尽者不下数十万。”当时清朝许多官员选择集体自杀,以谢国明志,这其中包括布政使盐巡道涂文钧、江安粮道陈克让、江宁知府魏亨逵、同知承恩、通判程文荣、上元知县刘同缨、江宁知县张行澍等。 数十万南京人或被杀或自尽,成为当时震惊清廷的一件大事,才有了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十年的征战。然而,在南京大劫难发生前,其实上天已经发出了警示。 据清朝撰写《劝戒录》的梁恭辰记述,他的父亲父亲梁章巨在苏州任江苏布政使时,曾与潘曾沂先生相识。潘先生是苏州潘世恩太傅的长子,嘉庆二十一年(1816)丙子科举人,但他对仕途并不热衷,而是一心向善。梁恭辰与潘先生的几个弟弟,同时参加礼部会试,过从甚密,所以也了解了更多潘先生的事情。潘先生出生在富贵人家,但却不喜奢华。道光年间,他常常劝自己的父亲辞官,自己则尤为重视积德惜福,喜行善事。或许因为如此行事,也让他有了非同一般的预知功能。 咸丰二年(1852),他预知苏州即将大旱,就早早的找人在各处开凿数十口古井。当年秋天,因为大旱导致河水干涸,潘先生凿的古井救了许多人。众人皆将他奉若神明。之后,他预知了自己的死期,早早做了安排。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,潘先生沐浴后坐化。 第二年(1853)正月初一,潘先生托梦给同样乐善好施的亲戚淡然生,说世人将面临大的劫难。在梦中,淡然生被一名青衣人,引到一个高大巍峨的殿宇中,但见殿内两边堆积着许多簿册,有很多人正在低头忙碌。大殿内坐在上位的正是潘先生。此时的潘先生应该已经成神。 潘先生皱着眉对淡然生道:“如今世俗崇尚奢华,众生罪孽深重,上天将降下大灾,世人不晓得大劫将至,该怎么办呢?”淡然生遂问是否有什么法子可以解救。潘先生说:“应当发愿,改过为善。”又问:“该发什么样的愿呢?”答曰:“有能力的出钱,没有能力的要反思自己的罪过。” 潘先生还解释道:“这次的灾祸,天地震动,非比寻常。当今皇上尚且每日焦虑操劳,每个心怀感恩之人,也应当为国分忧。那就是立即发愿改过,或许可以免除灾祸降临。如果继续纵情放荡,继续寻欢作乐,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良心,不愿发个善愿,只对他人评头论足、说长道短,而不反思自己的罪过,这样的人在劫难逃啊。” 两人正说话间,只见一名官员捧着簿册放在潘先生的桌案上,然后离去。潘先生说:“已经发生的事情,让你知晓也无妨。这是湖北省遇难者的名册,人数有十多万,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备注。除了忠臣孝子、义夫烈妇,因他们的浩然正气感天动地,而单独用特殊的标签标注、死后成神外,其余大多是因为自身罪孽而遇到劫难,那些忤逆父母的人,罪孽最重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因果,注定死去的年月日,以及各种各样的死法。” 淡然生询问是否可以看一下江苏的生死簿,潘公说:“这个看不得。此地你不可久留,回去后千万莫要忘了劝诫世人。”于是淡然生再次被青衣人带走,回头看见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:“地可弭灾,到此始知为善好;门开立愿,几人肯自把头回。”正中间写着:“生死权衡。”淡然生看罢,思索间,青衣人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快走吧。”淡然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。醒来后,才知是梦。 淡然生于是将梦中的经历,细细回忆记录下来,并写成文章,传告四方。到了当年(1853)二月,太平军攻入南京城,大江南北因此遭难的不下几十万人。 那么,为什么江苏几十万人要遭受这样的苦难?显然,并不是这个地方风水不好,正如潘先生所传递的资讯那样,全都是因为平日里在不知不觉中,造下了许多罪孽。那些良心坏掉的,忘恩负义的,不忠不孝的,行奸盗淫邪之事的,生活太过奢华的,不信因果报应的,都在劫难之内。祸到临头,后悔也晚了。
上传日期:2025.7.15
|
||
|